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
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
小門嶼小門村
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
澎湖在地創青交流分享會
在澎湖駐地的半年中,團隊人員漸漸深入了解澎湖這塊土地,同時透過在地人的連結牽繫,認識了許多在地創業青年,他們各自在不同領域努力,希望為澎湖這塊土地帶來不一樣的可能性。這天分享會由駐地團隊邀請曾旭正老師、林俊雄老師、林靜娟老師與賴明正老師,和14位澎湖創業青年來到澎湖馬公市的吹吹風。分享會首先由駐地團隊向與會者分享澎湖內海地景藝術祭在金龜頭、風櫃蛇頭山、小門嶼的藝術作品,並分享在小門村進行的菜宅復育計畫。
策展人特別向與會者分享菜宅復育計畫。說明策展的理念,以及半年以來的駐地工作歷程。從初期籌備到現階段為止,團隊除了陸續進行當地環境和田野調查的紀錄,一方面也摸索著如何組織種植的工作。
復育工作遇到的第一個問題,便是澎湖自然環境的限制。在澎湖很多地方都有菜宅,但是小門村這裡確連綿不絕的形成一大片,形成壯麗的特殊地景。這和小門嶼的地質地形與氣候有密切的關係。是玄武岩地形,北側高地與聚落之間,形成一個碗狀谷地。高地地質所蓄積的少量水份,匯流到谷地中間,便形成小門溪,這些地下水和溪水,是孕育灌溉菜宅的重要水源。
高地目前尚有三個人工濕地,田裡有許多水井。小門四周環海,海風夾帶著鹽分,尤其冬季東北季風吹起的鹹水煙,讓植物不易生長,我們請農改所幫我們做土質以及水質檢測,發現土壤與地下水的酸鹼值高達7.6~7.9,鹼性相當重。今日位於小門沙灘與玄武岩高地間的菜宅之間的一條水泥道路,覆蓋在過去的小門溪上方,1986年韋恩颱風造成嚴重損害,因此整個澎湖全面性的修築堤防。小門村堤防修築了之後,卻又阻塞地下水的出海排水管道,造成村裡淹水,因此又建設地下排水涵管,而把小門溪蓋上水泥鋪面,減緩淹水問題,但是卻讓地下水快速排流掉,破壞了小門村地質原本脆弱的地層保水能力。也讓菜宅種植環境越發困難。加上人口老化與人口外流,菜宅廢耕崩壞的現象越來越嚴重。
這個具有四百年歷史的老村莊,目前大約只有五六十戶居住,每日生活,除了早上仍然破曉便起床,七點有菜車載著青菜和生活日需品到村前販賣。

第二個問題是在地專家達人的媒合與居民力量的驅動,有實行上的困難。小門村在地人口老化,難以驅動他們回田裡種植,根據村民的訪談,這裡的菜宅修復已經做過三次,這是第三次,規模也最大。但是以前修好了之後,大家種了一段時間,還是會很快荒廢,石牆也跟著塌落。
因此,我們重新思考人和社群的組織與擾動方式,以現有高齡的狀態,再鼓動他們回田裡復耕,並無助益,這次可能需要年輕活力的擾動,因此我們以專家達人的帶領,以打工換宿的方式,徵召年輕人來澎湖種菜換宿。


另外我們遇到移居澎湖的宮坂大智先生,他去年夏天起在馬公經營一個小小的菜宅農田。請他帶領了一小塊的土地復耕,先實驗用自然農法養土。他在日本成立了『農村復興NPO ECOFF(村おこしNPO法人ECOFF)』組織,協助有意願的年輕朋友到日本各小島協助農事,讓年輕人體驗自給自足的生活。
雖然夏季持續乾荒,春季空梅,六七月有幾場台風,一直到八月的颱風,才帶來豐沛雨量,讓小門溪再次潺潺流淌,而我們從藝術作品進駐創作,各類志工實習以及打工換宿的朋友,有五十幾人次。
透過這項菜宅復育行動,團隊有幾項觀察切入點:
一、 問題點
1. 農漁合一的聚落生活,是小門村乃至整個澎湖的獨特體系,然而這個體系已近崩解,也難以完全回復土地、海洋跟人的傳統連結關係。
2. 魚源枯竭,小門居民記憶中一夜致富的漁業豐收景況不再回來。土地乾荒廢耕、水土失衡等大的環境議題,需要時間慢慢克服。
3. 高齡與人口外流,小門嶼是離島的離島的離島,從馬公到小門開車約40分鐘,連澎湖人都覺得偏遠。
4. 生活機能不足,在地僅有兩間小型雜貨店和五間觀光向餐飲店,其他生活必需品要到周邊二崁、池東等地購買,村內無醫療設施;村民即使留居澎湖,也移到生活機能較好的鄰村。
二、潛力點
1. 小門村菜宅地景具文化、地景意涵,舉世無雙。周邊環繞清澈海水、壯麗地質以及靜謐質樸的聚落生活文化,
2. 年輕一代的嘗試,即便是偏遠的小門村,也有青年選擇回鄉經營獨木舟活動,未來預計經營民宿。
三、社會照顧
1. 小門村以高齡人口為主,昔日小門廢校現規劃為社福長照中心,提供日間照護、身心障礙作業所及兒少親子空間。
四、經濟
1. 目前小門村的主要經濟產業,以地質奇景鯨魚洞為觀光景點吸引遊客,村內餐飲店販售小管麵線,維繫着經濟收入。
2. 部分人家仍然出海捕魚,配合現代冷凍技術,進行網路宅配。
策展人提及,面對上述這樣大環境的議題,短期的計畫活動難以馬上看到成效。日本直島花費數十年進行復育以及建築與藝術的重新塑造,展現出深厚的藝術、建築、文化特色。我們雖然沒有那麼強大財團的支持,能否想像創造自己的方法,在這塊土地上有一個長期而深入的復育計畫?我們是否將問題,形成一種改變的轉機?這些問題的追尋,是這項復育計畫的主軸,也是追尋改變的契機。我們能否想像菜宅的復育不只是恢復傳統農耕,而有其他可能性?
透過這次計畫我們引進了年輕新血與達人師資,將來菜宅復耕與種植模式,能否結合土地倫理教育形成特殊的田野學校?或結合社福單位與種植計畫,與在地創意主廚進行具社會意義的契作關係?甚或是讓種菜行為成為一種社區陪伴?透過這場交流分享會,邀請專家委員給予建議,我們希望創造更多連結,讓澎湖的在地青年一同來發揮他們的能量,想像這塊土地的可能性。
聽完策展人對藝術祭的分享,澎湖在地青年們接著自我介紹,過去幾年在澎湖實行的夢想計畫:
草根果子 黃士恩
23.3回游計畫
成員 吳念真
#澎湖的緯度是23.5,我們想要有一個藝術的座標,23.3是我們設定的藝術座標。回游計畫是每年,一年一度回到這裡,悠遊在這個世界、澎湖這一座島的藝術創作計畫。今年的展場在虎井嶼,一個很小的島。
成員 蔡曜任
燈塔計劃 Bruce Lin 林希同
藍楹居工作室
是燈塔計劃後面的一個老屋,我們承租下來在這個地方辦小的市集和講座,邀請很多在地工作者和創作者進駐,很有藝術氣息的地方,他比較屬於一個藝術空間,比較不是民營的地方,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推廣到國際。
澎湖國海龜啤酒設計 小黑
玖.午貳沏咖啡 霏
澎湖史考特 黃晧堃、黃武緯
AsousaR糸境 大山
目前大山在Bruce這邊工作,有一份正職有可供生活,也可發展自己想做的事。今年和士恩、念真今年的4月在這邊辦「春神季」身心靈的小市集,9月辦了秋聲哉,雖然從零開始,但這邊是一個很適合開創的地方,這也是澎湖的特色。身心靈市集是聚集了一些有學習身心靈相關的人,比方士恩有學靈氣,念真無私自通做靈感手繪畫出你的狀態,畫出一個屬於你的生物。而我自己是學天使溝通擴大療癒,英庭以塔羅牌結合馬雅曆法,另外還有人類圖。一開始只有五攤,今年擴大到跟台灣本島去做邀請,有五個台灣本島朋友一起共襄盛舉。
Enishi Resort Villa緣民宿 劉姐
劉姐16歲就離開這塊土地,小時候就讀馬公國中,畢業後是全校唯一沒有考上澎湖兩所學校的人,這位不愛讀書,從小和人打架的異類只喜歡畫圖,所以拿著媽媽給的兩千塊台幣坐飛機去台南讀書,讀選擇成龍中學理工科。當時台灣的朋友不了解澎湖,曾問劉姐:澎湖有沒有電?澎湖人怎麼到台灣?這類奇怪的問題。高中二年級第一次知道台灣沙灘是黑色,而台灣同學不相信澎湖有白色沙灘。台灣本島的人完全不了解,以好奇的眼光看待從小島到台灣讀書的澎湖人。
劉姐是中南部第一個做皮雕的人,在台灣做了三十幾年皮雕和民宿的生意。回到澎湖的原因很單純。她某次去日本直島旅行,坐了飛機和船千里迢迢到達這個島嶼,一到便不自覺地掉眼淚,因為這塊島嶼實在太像自己的故鄉,島上獨特的藝術、建築,讓這塊土地有自己的文化特色,吸引各地遊客遠道而來。劉姐開始反思,我們澎湖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吸引文青人士、優質客人來到這塊土地,應該用什麼方式讓外面的人認識這片土地,而不是花火節這種短暫節慶式的活動,劉姐想了想,只有建築,因為建築可以一百年以上都在這塊土地。
由於七年前只認識安藤忠雄,無厘頭的以手寫毛筆字的信邀請他來澎湖設計建築,他考慮一個禮拜後回覆,他很喜歡澎湖湖西隘門村這個沙灘附近的村莊,但事務所人手不足以承接此案,他鼓勵劉姐能在自己的故鄉蓋一棟有活力的建築,劉姐受安藤忠雄的這句話的鼓舞,決心把這件事情做好。當初劉姐只知道安藤忠雄,不認識妹島和世、伊東豐雄,不曉得他們也已是大師級建築師。她單純的想,如果安藤忠雄在澎湖蓋一棟建築,一定會讓澎湖加分不少。為了這個夢想,他努力做功課,看了一百位建築師的作品,寫信邀約平田晃久等建築師,最後請到前田紀貞建築師來這裡蓋了緣民宿。前田紀貞回覆劉姐邀約信件內提到,他為了感謝台灣人在311大地震時對日本的幫助,決定答應劉姐來澎湖蓋一棟建築。建築蓋了五年時間,前田紀貞也有七分之一的人生在澎湖這塊土地度過,過程中,劉姐向他學習如何尊重建築師、尊重設計專業,建築的落成,代表劉姐完成了自己一部分的夢想,這股堅持和衝勁,是一股很強大的能量,讓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。
離島出走 楊馥慈
水下考古員 黃泰穎
彎腰青年 甘艮元
曾老師是台灣社區營造的推手,聽過在地創青的分享,曾老師提到,今日在場的年輕人,跟過去做社區營造的狀況已經很不相同。二十五年前文建會剛推動社區營造,下鄉辦說明會,多數人已屆中年,行動出發點與動機多來自對在地文化消逝的危機感,一種強烈的使命感。而且行動人數不多。而在場的各位多數是年輕人,你們對夢想的追求成為行動的驅動力。另一點最大不同,是工具的進步。比起過去網路不發達的年代,現在各種網路平台的出現,讓年輕一代的跨域合作成為一種常態。這幾點讓今天現場的氛圍和過去社造的經營很不一樣。
曾旭正老師對這群創青出幾項建議:
1. 在地年輕力量的網絡聯繫,固定持續辦理在地青年的聚會,網絡力量的支持能吸引年輕人返鄉,而過往美濃與竹山的社區營造,也能從人口成長數字與社區整體氣氛,看見改變。
2. 設法促成企業家投資故鄉的機制,轉化為幫助年輕人返鄉實現夢想的平台。
3. 如果在地青年的聚會得以持續,可討論吸引年輕人返鄉的策略,可能由學校單位或政府來推行。如東京北邊一個七萬多人的小城市,不僅來台北設辦事處,建立國際聯繫,市公所還整理幾所在地民宅,開放遊客體驗居住,設法吸引東京人口移居,並設立窗口供移居意願者諮詢。
王俊雄老師:
林靜娟老師:
賴明正老師:
曾旭正老師補充回應今天拜訪小門後的想法。首先,在這裡的計畫需要持續進行,但菜宅的再現,不會再是功能再現,重新種滿一整片田,修復的菜宅如何使用,可有不同的想像,比方結合藝術活動的展現。剛才策展人提到小門是離島中的離島,如果結合創青朋友提到「澎湖國」概念,一年中限定某天封橋、插旗,並讓進入小門的人拿護照,把這個當作一項藝術行動,讓這裡多些這樣的活動。觀察瀨戶內海的營運方式,同樣是交通不便、需要坐船的小島,需要有強大的吸引力才能讓外地的人特定來此參觀。今天觀察到的遊客模式,他們坐遊覽車到這裡,看完沙灘、鯨魚洞,吃小管麵線,就結束旅程,這樣的模式也許對當地幫助不大。 如果更多的藝術行動在這裡,累積更多能量,吸引不同的人來此進行不一樣的參訪模式。同時,這些活動還是要奠基在居民豐富的日常文化,貼近居民的生活。這次駐地團隊,若有其他的機會,希望能持續下去陪伴當地人,讓地方的想法能有改變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